逝者殡葬礼仪的必要操作点有哪些?

  • 2021-11-05 11:33:32
  • 来源:万古殡葬网

殡葬仪式很多时候以“灵堂”为核心展开。这里讨论策划和实施一场殡葬仪式时应当注意的七个要点。如果殡葬仪式发生在出殡、下葬或清明祭祀等场合,这些应注意的要点也是一样的。


第一,确定殡葬仪式的主题

不同的仪式活动,有不同的仪式气氛要素,以达成仪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如婚礼,可以有多一些的欢庆、随意的气氛。而丧礼,则更多地要求严肃性、准确性、乃至整齐划一性。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个性化的方式。

死者以及家属的文化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能力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治丧的价值取向不同等,殡葬业者要因人而异地确定本次治丧的“主题”,即定一个“调子”。该主题产生出“气氛”。殡葬仪式的主题是殡葬仪式的灵魂。

比如:青年人丧事一般是悲伤调;中年人丧事是哀婉调;少年幼儿丧事是痛惜调;老年人丧事多半被认为是“白喜事”,多从容调;大型公奠、追悼会、祭祀是庄严肃穆调等。家属如果非常的悲痛,那么,就要让想哭的家属尽可能地放声地哭出来,并让哭够了的家属及时收泪,所谓“先尽哀,再节哀。”不可强行止哭,否则与家属的心情相矛盾。

但是,也有些超凡脱俗者,执意要将丧事办成“喜事”、或平缓、或诙谐、或充满生命活力等,比如近些年一些地方兴起的音乐葬礼。也就是说,丧事主题不一定非要办成悲伤气氛,丧事也可以办得很温馨。这就是殡葬仪式的“主题”。

第二,要有一定的场景布置

场景指礼仪的排场或规模。场景是由一定的人、设置一定的物、进行一定的操作(如吹拉弹唱)而构成的。

通常,人们通过追求一定的场景即视觉效果来显示本场仪式的“规模”与自己的“身份”,而不同的场景规模是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支撑并需要相当的人士出场作为保障的(所谓“人气”)。

死者及家属的文化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能力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治丧的价值取向不同等,也会对殡葬仪式和祭祀的场景布置有不同的要求。

第三,要有一定的色彩

比如,选用何种色彩的鲜花布置灵堂中的花坛祭台,白色(丧服)、黄色(祭文纸等)、红色(七十岁以上可挂红)、灯光、香烛、燃烧纸钱等,使仪式场面显得庄严、光亮和生动,并应考虑死者的年龄、职业与社会身份。清明祭祖之类属于“吉礼”范畴,故可多用大红、大黄一类的颜色。

第四,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程序

将仪式的时间作合理的延长,设置一定的程序,使仪式看起来饱满、充实。这也是殡葬仪式的“时间规定”和“程序规定”。

从前,三分钟、十分钟的追悼会,戏称为“一三一”,即一首哀乐、三鞠躬、绕灵一周,完了。这样,使人获得尊严的应有的殡葬礼仪就无从施展了。现在各地殡葬仪式仍流行追悼会,一场追悼会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为宜,太长了,人家会站不住,因为追悼会上的来宾都是站着参加的。现在,相当多的追悼会上,亲属哭得死去活来,参会的来宾在下面叽叽喳喳,谈笑自如,使会场变得极不严肃,对死者和亲属生者都非常不尊重。如果家奠礼、公奠礼分开进行则另当别论,因为在家奠礼中,来宾是坐着的,只有行奠礼的来宾是站着在灵前行礼的,行完礼后,则就下去休息了。

第五,要有一定的声音伴随

如灵堂音乐、乐队演奏、鞭炮或电子鞭炮等,使仪式的气氛显得或热闹、或壮观、或委婉、或生动,具有相当的听觉感染力。灵堂内及仪式上播放什么主题音乐,应考虑到死者的性别及年龄,尤其应尊重家属的意愿,当然可以向家属推荐音乐。

灵堂上不能太寂寞。否则会太显压抑,人们的神经会非常紧张。在农业时代的农村,办丧事放鞭炮、请人唱戏等,其实就是吸引周边人群来观看以增加热闹度,并借以驱散寂寞的。尽管这些治丧方式被历代的正统儒家人士斥为“丧事娱乐化”,但却一直禁而不止,原因就在于此。

第六,要有一定的肢体行为表演

指殡葬仪式中,礼仪人员的站步、移步、行走、上香,以及各人员之间的配合等,一招一式的举止动作都应非常的标准,协调,也不能僵硬。使仪式显得整齐有序、威武雄壮,或温柔含蓄,具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应防止过分的肢体行为表演,如幅度太大、张牙舞爪、走舞蹈步等,使人看起来过于做作,为表演而表演,从而使仪式变得极不严肃。

第七,要有一定的语言表演

殡葬仪式中的语言表演,一是书面语言,如挽联、奠文等;二是口头语言,即主持者的遣词造句、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技巧。

如奠文、祭文、演讲词等,达到或悲切感人、或振奋、或感恩、或孝道等目的,以提升仪式的文化内涵,造成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力,具有教育意义和情感宣泄作用。可以适度的“煽情”,但要把握分寸。

万古殡葬网提醒您:如果您对殡葬仪式的七个操作要点有疑问,欢迎拨打0411-84179969进行电话免费咨询。

正文结束分隔符
万古殡葬服务公司
一对一专业指导全程陪同办理快速了解白事办理流程